Tuesday, November 20, 2012

試讀:《行李箱男孩》

行李箱男孩 犯罪小說和電影裡常有手提箱和行李箱出現,裡頭裝的要不是滿滿的美鈔就是威力驚人的軍火,錢多的可以買下太平洋島國,而武力呢?要不是可以橫掃一軍團的敵人,就是紅色按鍵一按從此地球某個大都市就此煙消雲散,因此不管是錢財或是武力往往都是眾人競相追逐的對象,如果東西沒有依照原有的計畫交件,就是眾人為此飛車競逐、大打出手的時刻,不搶回東西勢不罷休。但是如果箱子裡裝的是活生生的一位小男孩時,不要說發現的人錯愕,就算看過再多驚悚綁架案的讀者大概也難以想像,天啊,這是怎麼回事?

《行李箱男孩》榮獲丹麥年度最佳驚悚小說獎、美國獨立書商年度選書、紐約時報年度卓越犯罪小說等多項獎項,就從這出人意料的,被裝在丹麥中央車站置物櫃裡行李箱中的三歲男孩開始,一個付錢的買家,一個收錢的執行者,偏偏陰錯陽差錢沒交到貨沒收到,東西還被原本不知情的第三者妮娜給帶走了,而妮娜見多了無法被保護的受害者,因此決定自己來保護男孩,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有人要錢,有人要貨,帶著孩子逃跑的妮娜加上失去了孩子的母親四方開始賽跑,這究竟是一樁如假包換的綁架案,還是有人出了差錯?一個三歲的男孩能有什麼價值,值得讓買主不計代價要取得他,究竟是人口販子的罪行,還是有其他特定目的?隨著孩子的母親倉皇失措的尋找小孩,讀者知道了原來孩子來自立陶宛,歹徒是跨過波羅的海把人帶到丹麥來,若不是有著驚人的利益,有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嗎?

丹麥與立陶宛,一個在北歐一個在東北歐,僅有一海之隔卻是印象中良好社會福利的國家與受戰亂所苦的貧窮國家(根據網路資料,兩者國民所得相差近五倍)的兩極對比,而隨著男孩母親近似瘋狂的尋找男孩下落,過去真相的一角浮現,這樣的事件也引起其他議題聯想,未婚生子、販賣人口、器官移植……,在貧與富極大差異的世界中,人們除了想盡辦法生存下去之外,是否還有多餘的餘力來維持自我尊嚴?

相較於一開始所提到電影裡追逐行李箱的場景,《行李箱男孩》有著北歐獨有的冷凜風格,不以激烈的動作場景吸引讀者,而是平緩的,讓每個角色遵循著自我的步調而行,逐漸將幾個角色的發展朝向共同的方向收攏,反而讓事件真相的爆發力醞釀的更加驚人。意外發現男孩的妮娜雖然吃驚,雖然知道惹上麻煩,依舊義無反顧前行;男孩的母親曾經失去,懂得失去的椎心痛苦,讓尋找男孩的過程更加刺人,兩位女性的母性天性威力驚人,買家與兇手反而成了點綴,母性與人類邪惡一面相較之下,令人動容。

故事的結局,一通求助的電話,可能又是一段痛徹人心的故事,人生如此無奈啊,卻總是有人前仆後繼,要有多少位見義勇為的妮娜,才能成就生命的美好?

出版社:馬可孛羅
書名:行李箱男孩
作者:琳恩.卡波布(Lene Kaaberbøl)
安奈特.婓瑞斯(Agnete Friis)

博客來網址

No comments :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熱門文章